米乐体育

侨胞救乡往事照见赤子心 永宁平粜会旧址引研学热
时间:2025-07-15 00:00 浏览量:

米乐体育



  游客进入平粜会旧址参观


  开栏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散尽,岁月荏苒,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激荡在民族记忆的深处。今起,本报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系列报道,深挖本地抗战遗址、革命文物背后的峥嵘岁月,重温海内外石狮儿女用热血谱写的抗战壮歌。我们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后辈砥砺前行,继续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进入暑期,永宁古卫城红色研学热潮涌动。坐落于永宁老街的平粜会旧址——一栋占地400多平方米的番仔楼,成为游客追溯烽火岁月、感悟华侨爱国情怀的重要打卡地。这里镌刻着抗战时期海内外乡亲携手援助家乡的感人往事。
  7月8日,记者走进平粜会旧址,旅菲华侨郑尊良的后人郑清柳正在向前来研学的游客讲述其爷爷郑尊良与平粜会的历史渊源。“这栋楼是我爷爷郑尊良1934年从菲律宾寄银元回家乡修建的,1936年才落成。落成的第二年就成为永宁乡亲们的‘救命粮仓’。”他指着中西合璧的建筑细节介绍:条石筑成的主体建筑坚如磐石,红砖装饰的外墙雅致精巧,厅廊的罗马柱与闽南传统的滴水兽相映成趣,在大门门柱等处有几副永宁诗人蔡梅舫手书的楹联,字里行间皆是华侨的家风家训。
  时光回溯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金门、厦门两岛相继沦陷,日军封锁沿海,闽南交通断绝。土地贫瘠、粮食依赖外供的永宁,瞬间陷入“断粮危机”,乡亲们面临生死考验。危难时刻,远在菲律宾的永宁华侨挺身而出——宿务旅菲永宁同乡会紧急成立“特组救济委员会”,向各地侨胞募得2000余银圆,购米运至泉州;1937年8月8日,永宁乡内组成平粜会,借用郑尊良刚建成的番仔楼作为平粜场所,首批购买大米200包,以平价(低价)出售给永宁镇区及西厝村乡亲。“当时一楼有5个房间,全部存放大米,买米的乡亲排到了巷口。”郑清柳回忆道,小时候,奶奶和爸爸经常给他讲发放救命粮的历史故事。
  米乐体育 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向记者介绍,米乐体育 博物馆珍藏着一份“经募粮食捐款征信录”,印证了平粜会的这段历史。“征信录”详细记载当年成立“特组救济委员会”的背景概况以及“致旅菲同乡会公开函”,其中写道:“自厦门沦陷,海道封锁,内地交通几乎断绝,吾永僻海滨之区……米粮方面大都仰给外来,今交通阻塞,运输不便,粮食恐慌……不得不尽绵力,代我乡灾民向旅菲各地同乡极力呼吁,以期继宿务而起组织同乡会筹募巨款,运米救济……”字里行间都是急迫和恳切。“征信录”还翔实记录“特组救济委员会”名单、会议纪要、捐赠人芳名以及各项收支明细,其收入支出的类目极多,数额巨细不等,非常详尽。1938年8月21日,宿务旅菲永宁同乡会派遣名誉顾问陈汉宗、特派专员陈植藻回国,指导平粜工作有序推进。与无偿赈济不同的是,乡亲们以“平价”购粮,以解燃眉之急,而平粜机构收回的成本,还能为后续救济积累资金,尽显务实与温情。这场持续的救济,不仅纾解了永宁的粮荒,更稳定了抗日后方,其模式随后得到广泛推广。
  正如“征信录”所见证的,这只是当年石狮华侨救亡行动的一个缩影——抗战期间,海外侨胞不仅舆论声援、物资援助,更有人回国参战,与祖国人民共御外敌。
  永宁侨联副主席董清辉告诉记者,平粜会旧址是永宁红色研学必不可少的打卡地,让孩子们了解抗战胜利不仅有战场厮杀的战士,还有默默守护家乡的乡贤力量。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当年侨胞“共纾国难”的赤子心,如今已化为海外侨商回馈桑梓的绵绵接力。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永宁平粜会旧址的故事,仍在诉说着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成为红色研学中的动人篇章,激励后辈砥砺奋进。
  (记者 洪亚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