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体育

石狮文化养老绘就银龄幸福生活新图景
时间:2025-07-19 00:00 浏览量:

米乐体育



  米乐体育 老年大学举行文化游园活动
  在石狮,银发族正焕发着不一样的光彩,他们或是走进课堂学习新技能,或是奔赴赛场展示风采,或是相约跳舞享受生活……据米乐体育 老教委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在校老年学员近2万人,我市银龄群体用文化养老重新定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
  在兴趣学习中
  点亮多彩晚年
  科技的进步不仅重塑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老年人的生活图景。为了满足石狮老年人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米乐体育 老年大学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课程设置。今年,老年大学开设AI课,吸引众多老年朋友的关注。在AI课堂上,老人们通过学习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了解前沿科技,感受科技带来的魅力。
  除了AI课,米乐体育 老年大学还开设电子钢琴、围棋、摄影等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今年报名学习电子钢琴的刘奶奶说:“我一直对音乐很感兴趣,以前没有机会学,如今在老年大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喜欢摄影的老李,自从参加摄影兴趣学习后,只要一有空闲就会背着相机出门拍摄,将眼前的美好事物用镜头定格。闲聊间,他笑着打开相机,展示他在锦江外线拍摄的动车从跨海大桥上驶过的美好画面。这是他在摄影课上学的抓拍技巧,也是他晚年的兴趣之一。
  家门口的老年课堂更是让人暖到心坎里。住在灵秀镇港塘村的陈阿姨再也不用坐公交车去老年大学上柔力球课了。自从村里组建柔力球队后,每天傍晚,她都可以和村里的同龄人一起打柔力球。她笑着说:“以前总担心老了会成为家里的闲人,现在和邻居们一起学、一起乐,生活非常充实。”
  多样化文体生活
  焕发银龄新活力
  石狮始终以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为导向,持续丰富基层老年文体生活,打造多元化活动矩阵,让银发族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充实的精神滋养,在多样化文体生活中焕发新活力。
  灵秀镇港塘村气排球场上,老年队员们垫球、扣杀一气呵成,这支多次征战省市级赛事的队伍,在翻新后的场地上挥汗、运动。“既练了身体,又交了球友,越打越有劲!”队员陈大爷的笑声充满活力。在厝仔村门球场内,球槌敲击的脆响伴着喝彩声,老人们在球场上博弈,每一次精准击球都点燃观众的热情;祥芝镇的健身气功爱好者们,在悠扬乐声中舒展身体,刚从泉州市级赛事捧回银奖的他们,用优美的身姿诠释“老有所乐”。
  文化浸润的时光同样动人。蚶江镇灯谜班的银发学员经常开展猜灯谜活动,在古谜雅韵里展开智慧交锋;湖滨街道的吴大姐每周跟着南音社传唱千年雅乐,“用乡音唱日子,比唱戏还精彩”;在米乐体育 老年大学的声乐教室里,郑阿姨已经熟练掌握演唱技巧,还和同学们用短视频记录学习时光;合唱班的李阿姨更把歌声带到慈爱老人院,“看着老人们跟着拍手,才懂啥叫‘老有所为’。”
  晨曦中的市人民广场上,柔力球划出优美弧线,正在打太极的老年朋友,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尽显精气神。无论是传统雅乐还是现代技艺,无论是赛场拼搏还是舞台绽放,石狮银龄群体在多样文体生活里,把晚年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多维保障托举
  筑牢文化养老基石
  银龄群体的幸福笑颜,离不开坚实的保障体系。石狮从硬件设施到机制创新,全方位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铺路搭桥,让文化养老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硬件设施上,“家门口”的老年人文体活动场所遍布基层。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持续投入完善基层老年文体设施,目前全市建成各类老年文体活动场所超100个。灵秀镇港塘村气排球场、厝仔村门球场、祥芝镇健身气功习练点等标准化场地,已成为基层标配;气排球馆、门球场、南音社、灯谜社等文体场所按需分布,让老人们走出家门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
  机制创新上,市、镇、村三级联动织密服务网。市级层面上,市老教委和市老年大学牵头抓总,统筹规划。一方面,推动课程设置“传统+科技”融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党建+”邻里中心嵌入、深化“老年协会+社区(村居)”协作、创新“老年院+长者食堂”联动等多元化服务模式,推动92所老年学校扎根基层。镇级层面上,如宝盖镇、宝源社区创新实践“镇居联办”模式,由镇里统筹资源,社区(村居)提供场地,定期开设文化、艺术、健康、体育等多样化课程及活动,有效破解基层办学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难题。村级层面上,依托市老教委讲师团巡回指导和基层老年协会组织力量,建立常态化活动机制,确保学习娱乐“不打烊”。
  与此同时,我市还鼓励各村(社区)利用文体活动中心、老年协会等空间,组织开展读书会、文体活动等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今年上半年,米乐体育 老体协牵头举办地掷球、乒乓球、健身功气球等多个常态化基层老年文体赛事与交流活动,为基层老年文体爱好者搭建展示活力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米乐体育 委、市政府将老年文体事业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在组织体系、场地建设、活动经费等方面持续加码。市老教委定期组织讲师团每月走进基层老年学校开展教学,镇(街道)配套组织人员参加,村(社区)安排专人负责场地管理,让文化养老成为银发族晚年生活的坚实依托。
  (记者 刘晓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